甲、 題解
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梵語 ALAYA VIJNANA 音譯而成「阿賴耶」。為 有情
根本的心識,八識之根本。它含藏了一切善惡行為的種子,當因緣成熟時,能引
生有情的 根身器界, 所以為一切事物之根源。此識之義譯有多種異名。有譯
作 藏識。 藏者,具有三種意義:
一、 能藏:
能 含藏 一切 事物 之 種子 故。
二、 所藏:
為 萬法 種子 所藏 之 處。
三、 執藏:
末那識 攀緣 此識 為 自我 而 堅執 不捨, 故 說為 執藏。
又有 譯作 異熟識, 能 引起 生死 善惡業 之 異熟果 的 緣故。 更有 譯作
種子識、 阿陀那識、 根本識、 神識、心 等。
此 阿賴耶識 之理論乃由彌勒菩薩所開出,經無著論師之傳承,而由世親論師將
之擴大充實,在他的《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中圓滿地建立起來,成為
大乘唯識宗的根本主張。
乙、 阿賴耶識說是否有違佛意
雖然初期出現的大乘諸經已談及第八識,但是小乘各部卻不承認大乘經為佛說,
亦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此等爭辯在大乘經中常常見到。其實眾多經典之中,較可
信為釋迦佛所口說而為眾弟子結集流傳的,乃為《四阿含》。除阿含經外亦有很
多小乘經典書秉佛之旨而另有結集的,大乘經典亦理應如此。所以若說大乘經不
能視為佛說的話,小乘經出自佛說者亦無幾了。況且,佛陀在世說法並無文字紀
錄,一切義理都是口口相傳,乃至佛滅後才有經典結集,以文字將內容紀錄下
來,此等紀錄很多透過弟子們的推演發揮。故此,若要判斷經典是否合乎佛說,
應以佛教公認的 「三法印」 為準繩,只要所說的不違背佛陀本懷,皆可視同佛
陀所宣說。
此外,唯識論成立阿賴耶識之說亦有所引據,以《增一阿含經》之密意說有第八
識名阿賴耶。佛家本非斷見,豈謂死後便斷滅無有?若如是,則何用修證?所
以,原始佛教雖未顯立八識,但亦承認死後生命不斷之信念。諸部派亦有此等說
法,如大眾部的「根本識」、說假部的「有分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等,
可以說是不完整的阿賴耶思想。故此,阿賴耶思想與佛意並無相違。
丙、 識變似境
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即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我們的阿賴耶識所現起,
而由前七識所執持、攀緣、認識而產生概念。這個原理就是「三能變」。而三能
變中最基本的就是阿賴耶識的異熟能變。
我們多生以來所做的一切善惡行為,熏習成為種子而貯藏於阿賴耶識中,而阿賴
耶識具有異熟的作用。異即不同,熟即成熟,異熟通俗名稱就是果報。異熟通常
有三種的意義:
一、 異時而熟:
種子由初時至成熟而引起的果報必在不同時間。
二、 異類而熟:
業種子當在因位貯於阿賴耶識中時必具善、惡、無記等三性之分類,但成熟後之
果報必為無記性。
三、 變異而熟:
種子由因而至果的過程中必經過很多變化才能成熟。
由於阿賴耶識具備異熟的作用,於是多生以來的種子經時間、變異等而成熟,生
起現行,變現起有情的根身及身體所依的器世界。再由第七識的「思量能變」的
計度作用,生起「我」的執著;及前六識的「了境能變」的了別作用,攀緣第八
識現行的種子而生起認識概念。於是山河大地,他人自我的概念由是而建立。所
以說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
丁、 識之淨化與轉識成智
由於阿賴耶識含藏著煩惱及清淨的種子,因而蘊涵著出現煩惱種子所現起的穢土
或清淨種子所現起的淨土的可能。所以我們若能努力修行,把與煩惱相連結的行
為減少,而多作引發清淨種子起現行的善行,使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漸漸減少
而清淨種子漸漸增多。慢慢地識之種子便能淨化,同時開展山趨美好的生命。
此外,更要修習止觀,以智慧之力漸次將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清除,體證諸法
實相,是為見道。更歷經菩薩十地修行,最後入金剛喻定,起金剛心將最微細的
有漏種子徹底摧毀。祇剩全部無漏種子,於是無漏的功用全部現起,產生一個新
的純粹清淨世界。阿賴耶識亦轉成一個清淨識,稱為「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簡
稱「大圓鏡智」,又稱無垢識。因為阿賴耶識是遍虛空界,無乎不在的,而轉染
成淨後,清淨似圓鏡,清楚照見一切諸法,亦與 般若 相應,故日 大圓鏡智相
應淨識。 又因此識至此了無塵垢故稱無垢識。由此依次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
性智相應淨識」,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相應淨識」及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相
應淨識」。於是成就大菩提、大涅槃,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戊、 結語
當我們明白到,我們的身體及所處的世界不外由第八識的種子所起現行而存在。
我們所作所為亦會熏化成種子而藏於此識中經異熟而成果報,大家應該努力淨化
本身之行為,使能約束身心,更不應對自我及一切事物執為實有而起貪、瞋、癡
等煩惱,於是就能開展一個美好的人生,更能向著圓滿的佛地進發。
【完】
返回 普明佛學會 散文閣
----------------------------------------------------------------------
----------
詞彙
有情
又名眾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 (返回原文)
根身器界
根身即六根身體;器界又名 器世間,即國土器物等。 (返回原文)
末那識
又名 第七識, 末那 意譯 思量, 此識 堅固 執住 第八識 阿賴耶識 為我,
常恆 思量, 為 煩惱 的 根本。 (返回原文)
三法印
這是 佛法 的 三項 基本原則。 印 (Laksana)是 印證、 印可 之意。 這 三
項 原則是: (一)諸行無常: 「行」 是 世間 一切 現象。 「行」 有 遷
流 之意,比喻 世間 一切 現象, 都是 生滅 無常, 沒有 永恆(常)
(二)諸法無我: 「法」: 宇宙 一切 事物。 「我」 是 實體 的 意思,
在 永恆 不變, 獨立 自存 的 性質。 佛家 不承認 宇宙間 的一切 事物 有
永恆不變, 絕對 獨立 的 實體, 故說「無我」
(三)涅槃寂靜: 涅槃 是 梵語 Nirvana 的 音譯,是 寂滅 之義。 所以 涅
槃 寂靜 是 音意 相譯 複詞。「涅槃」 是 體證 空 的 實相, 斷滅 引致 生
死 流轉 的 煩惱。此印 是 說明 宇宙「空」的特性。
(返回原文)
般若
粵音 波野。 意譯 智慧。 但 智慧 一般 可分 世俗經驗 的 智慧 和 不與
煩惱 連結 (無漏) 的 智慧。 佛家 常多 注重後者。(返回原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