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 2007

人為什麼會生病?

『生病』是一個『行動』。首先是一個生理上的現象,然後再影響到具體的日常生活。每個疾病都有一個目的及意圖。

身為一個新一代身心靈治療的醫師,我對於人為什麼會生病的看法和一般人及傳統西方醫學有很大的不同。這種『認知的不同』非常重要,因為隨著認知的迴異,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疾病觀及治療方式,當然也會帶來全然不同的治療效果。

比如說,一般醫生對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的認知可能是:這個可憐的受害者,莫名其妙受到細菌及病毒的感染,以致咳嗽發燒,沒有辦法上班,所以我必須使用抗生素來幫助他消滅細菌,恢復健康。

另一個專攻免疫學的專家會想:這個人的體質太差了,免疫能力下降,導致他無力抵抗本來潛伏在體內的細菌及病毒,所以形成上呼吸道感染。我要用提昇免疫力的處方或中藥,幫助他改善體質,治療疾病。

運動免疫學家會說:這個人之所以常感冒,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運動,導致體質虛弱,所以增加運動可以強健他的筋骨,抒發他的壓力,以後就不會常感冒了。

家醫科及精神科的醫生可能會有稍微不同的想法:也許這個人最近的工作壓力太大了,又很久沒有休假,長期的疲倦加上休息不夠,所以免疫力下降,導致細菌和病毒有可乘之機。只要有適當的休息,補充營養及水分,加上少許治療症狀的藥物,應該可以很快恢復。

身心靈療法的疾病觀:『生病』是一種『行動』

對一個從事新時代身心靈治療的醫生而言,以上的觀念都對,也都不對。

說它對的地方在於:沒錯,免疫能力的確下降了;沒錯,細菌及病毒入侵細胞也是有的。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休息不夠、營養不足,都是對的。

說它不對的地方在於:很少人想到疾病也是一動『行動』,一個具體的生理及病理現象,而影響到食、衣、住、行及生活的種種層面。任何行為都有它背後的目的及意圖。比如說,喝水這個簡單的行為,你之所以採取走到飲水機去喝水這個動作,是因為你口渴,想喝水,而且你知道你採取喝水的行動是有效的,因為你可以『解渴』。

從身心靈的內在動力學來看,『生病』是一個行動。首先是一個生埋上的現象,發燒、嘔吐、出血、疼痛、疲倦等,然後再影響到具體的日常生活。每個疾病都有一個目的及意圖,因為它有一個目的要逹成,所以它會找到種種的條件來逹到生病的目的,比如免疫力一定要下降,病毒及細菌一定要在場,否則你生得了一場病嗎?因此,以上種種專家找到的都不是一個人真正生病的原因,只是找到這個人要逹到生病這個目的所使用的方法,比如喚醒沉寂的病毒、啟動或接受致病的細菌,或使免疫力下降等條件。

我認為,找到細菌及病毒,然後光想用抗生素殺死它們是沒有用的,或只想要提昇免疫力也是很好笑的一件事,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會是生病的真正原因,而是一個人想逹成生病這個行為所使用的手段罷了。

所以整個醫學都搞錯方向了。如果所有努力目的標的都放在阻斷及消滅這些手段,每年花費好幾百億的金錢,則整個國家的財政、人民的納稅錢都用在謬誤的方向上,而且一點也沒有提昇人類的健康、逹到治病的目的,那麼這一切努力不是都白費了嗎?

當你消滅了這種病毒或細菌,暫時阻止了一場疾病的發生,可是卻沒找到真正生病的原因,則要逹成生病的這個企圖仍在,那麼身體難道不會去找其他的方法來逹到生病的目的嗎?這麼簡單的道理花了我十幾年才想明白。

身體會再去找其他的細菌及病毒,或找到己經有抗藥性的菌種,因為朝生病目的的內在行動已被啟動,且一定要被逹成。還有,身體也可以動員自已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自己的器官,形成免疫系統疾病,反正任何千奇百怪的手法,不管你想得到或想不到,身體就是會逹成它的目的。它也可以把本來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分,或本來可以排除的有害物質,全都轉成對身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來逹到生病的目的。

因此,找到一個人生病的真正理由,以及他藉由生病所要逹到的目的為何,才是治療疾病真正的關鍵,否則其他的努力都是緣木求魚。現代醫學看似發逹,其實越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常常對醫學越難信任;醫藥看似進步,疾病依舊猖狂。簡言之,就是走錯路了。

你問對問題了嗎?
所以這幾年來,我努力去尋找個別病人生病的真正理由,以及他想藉由疾病逹到的目的為何。剛開始,很多人都還停留在舊的思維方式,一下子會意不過來。可以逐漸的,他們會真正明白自己為何要生病以及想藉由生病逹到什麼目的。他開始明白,免疫力的下降或過度啟動,甚致細菌及病毒感染,只不過是手段而已,完全都不是重點。當找到真正的理由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噢,原來是這樣,我才生病,原來是我自己要生病的』。於是開始問:『我一定要生病才能逹到這個目的嗎?』我想,他問對問題了。你問對了嗎?

身心靈健康療法』看似簡單,其實蘊含道理很深。它簡明的解釋了每個個案為什麼要得那個病,到底他的目的為何?你如果不明白,病永逹治不好。

(你可以不生病 - 許添盛)

No comments: